欢迎访问通辽市工商业联合会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文字解读:《通辽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

来源:通辽市工商业联合会 发布时间:2023-07-13

来源:通辽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一、出台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通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推进通辽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建设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区,通辽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印发了《通辽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集中体现了十四五期间通辽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定位、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以及重大工程、项目、举措等,《规划》是通辽市加快建设国家级高质量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文化旅游强市的任务书。

二、目标任务

2025年,让更多国家认可、人民认同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深入人心,涌现出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舞台艺术作品,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春风化雨、成风化俗,更加牢固。以西辽河文明、科尔沁特色文化、沙漠草原自然风光、城郊乡村体验为重点开发方向,集中打造西辽河文明研学基地、科尔沁文化展示基地、生态文明建设体验基地和城郊型乡村旅游基地,将通辽建设成为蒙东地区旅游消费集聚区和文旅融合产业振兴示范区,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三、主要内容

《规划》共分为发展环境、总体要求、发展布局、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附件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发展环境,简要阐述“十三五”文化和旅游业取得的成绩,并总结“十四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二部分总体要求,概述《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明确“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发展目标。第三部分发展布局,主要内容包括区域新格局、市域发展格局和各旗县市区的分区指引。第四部分重点任务,该部分是《规划》的重要部分,从文化自信、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文艺创作、文化产业、区域协同、项目建设、产品供给、交通提升、品牌树立、智慧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着手,明确细化十二个重点任务。一是推进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深入推进“两个打造”,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系列活动,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加强通辽市地区“西辽河流域文明”研究。二是加强文物保护,开启文物活化新篇章。重点推进哈民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升工作,持续推进南宝力皋吐遗址创建自治区级遗址公园。三是彰显非遗魅力,提升文旅发展软实力。推动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在创建成功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基础上,推进科尔沁文化(通辽)生态保护区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四是繁荣文化创作,注入文化发展新动力。加强文化精品创作,培育特色文化演艺产品,加强建设现代化乌兰牧骑队伍,打造全域范围的“安代小舞台”。五是培育文化产业,激活文旅消费市场。大力发展文创产业,积极丰富文化娱乐业,大力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激发文化旅游消费。六是优化文旅布局,推进区域协同集聚。按照文化和旅游发展布局,构建三大文化和旅游集聚区,明确三大集聚区发展思路和重点项目。七是坚持龙头带动,提升文旅项目品质。以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国家自然公园、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特色小镇、乡村旅游项目、红色旅游项目等为重要抓手,构建高品质文旅项目体系。八是深化文旅融合,丰富文旅产品供给。重点推动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运动旅游、夜间旅游和工业旅游等旅游产品建设,加快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九是完善自驾网络,创新文旅交通体验。以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建设为重要抓手,升级沿途节点服务功能,提升现有自驾车营地,构建网络立体化的交通接驳体系。十是提升品牌形象,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京津冀区域、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旅游合作。十一是建设智慧通辽,加强科技支撑水平。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一体化公共文化数字管理及服务平台。十二是升级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质量。重点加强旅游交通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旅服务设施等方面建设内容。第五部分保障措施,重点阐述管理体制、政策保障、市场环境、人才培育四大方面的保障措施,健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环境。第六部分附件,从文物保护、文化演艺、博物馆建设、文化产业园区、非遗传承、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方面,规划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作为“十四五”期间文旅发展重点项目库。

四、执行保障

环境机制构建。一是健全文化旅游统筹协调机制,完善促进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部门联席会议机制,突出政府投入与产业发展的协同联动。二是建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机制,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单位文物资源开发利用试点,鼓励博物馆创建A级景区。三是强化对文旅产业改革创新试点的指导和监督。四是优化文化旅游市场环境,推动文旅执法工作规范化,提升文旅项目审批服务质量,加快文化产权保护体系建设。用地人才保障。一是加强文化旅游用地保障,强化国土空间规划顶层引领,完善文化和旅游用地分类管理。二是构建文旅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本土原创性人才、基层文化创作人才,创办人才培训基地,培育企业制人才学校,实施文旅复合型人才引进政策。惠民利民举措。一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通辽文化治理能力,努力形成优质均衡,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二是提升文旅配套服务质量,完善旅游住宿结构,建立统一住宿服务标准体系,完善旅游购物渠道,建立跨部门联合安全保障机制。三是激发文化旅游消费,实施重点景区品质提升行动和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消费月,落实特殊人群门票减免政策。

五、新旧政策差异

一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规划》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共建文旅融合发展新局面。二是优化文化和旅游空间布局,在《通辽市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原规划》)提出的“一轴(三区)两翼”空间基础上,注重轴带联通、区域集聚,形成“一主一副、一轴三区”发展格局。三是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原规划》强调重点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沙漠运动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三大核心旅游产品,《规划》从生态、康养、红色、冰雪、运动、夜间、工业等方面,构建顺应时代的文化和旅游产品体系。

解读单位:通辽市文化旅游广电局资源开发科解读人:鲁斯琴联系电话:883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