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通辽市工商业联合会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非公经济动态第1期——通辽市全力推进非公经济发展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6-03-25
        2015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通辽市切实为非公企业发展“办实事、解难题、搭平台、送服务”,形成了推动工作的整体合力,非公有制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工作成效
        一是成为增长主体。全年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1126.36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0 %,同比增长8%。非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83.4%,同比增长9.5%。
        二是市场主体。截止2015年12月末,全市非公市场主体达到18.18万户,占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总量18.46万户的 98.48%。比2014年12月末增加22609户,同比增长14.20%。
        三是成为投资主体。2015年非公经济固定资产投资719.09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72.7%,同比增长19.9%。  
        四是成为纳税主体。2015年全市地税非公经济入库61.6亿元,上年同期入库58.6亿元,同比增收3亿元,增长5.1%。由于政策调整因素,非公经济国税收入总量达27.31亿元,占国税总收入41.96亿元的65.08%,同比减收1.07亿元,下降3.76%。
        五是成为工业主体。2015年新增非公规模以上企业43户,全市非公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93户,占全市规上企业630户的94%
        六是成为商业主体。2015年非公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96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6.5%,同比增长8.6%。
        七是非公经济成为就业主渠道。截止到2015年12月底非公从业人员30.86万人,与去年12月末相比,实现增长18.42%。
        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领导重视,以政策先导“扶持非公”
        通辽市委、市政府提出为非公经济发展“办实事、解难题、搭平台、送服务”,成立“一个机构”,制定“九项制度”,做到“七个到位”,强化政策保障,发挥引导扶持作用,助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即:在市旗两级成立了推进非公经济工作领导小组这一机构,由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张志强任组长,并统一在工商联下设办公室;责成非公领导小组制定了通辽市四大班子领导包扶非公企业制度、非公经济发展调度会、成员单位月例会、阳光政务制度、统计调度制度、绩效考核评比制度、银企对接制度、权益保障制度、非公企业家教育培训制度等九项制度。通辽市政府陆续出台了《通辽市2015年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的实施意见》、《2015年通辽市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等10余个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产生了联动效应。全市9个旗县市区因地制宜、各展所长为非公经济发展加油助力。通辽市推进非公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旗县市区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做到了组织领导到位、思想认识到位、目标明确到位、责任分解到位、督促落实到位、舆论宣传到位、保障措施到位“七个到位”,营造了全市上下共促非公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措施得力,以特色产业“破题非公”
        在培育特色产业方面,通辽市致力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全力推进产业延伸、升级和多元化,着力发展玉米生物、特色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等十大特色产业。以园区建设为重点提高非公经济发展水平,坚持集约集群化发展,促进特色产业向园区集中,推动旗县重点工业园区提档升级,促进产业培育、园区建设、城镇建设协调发展,强化对非公经济的龙头带动作用。发挥工业园区作为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助推器”和非公经济发展的平台作用。全市形成了15个集工业设施、高科技应用、研究机构等于一身的产业聚落。以“三大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依托三大产业集群累计带动就业26.7万人。
        (三)统筹兼顾,以优化环境“壮行非公”
        通辽市通过制定政策强化措施,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认真落实各级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始终将非公经济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来谋划和部署,在政策层面消除了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准入难、融资难、注册难、审批难等实际问题。在市场准入、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了对非公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辽涌现出了“科尔沁速度”“霍林河模式”“舍伯吐精神”“扎鲁特现象”等一大批好经验、好做法。各地积极探索发展规律,不断总结发展经验,形成了全市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四)齐抓共管,以排忧解难“助力非公”
        全市各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助力非公经济发展,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一是制定《通辽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收费清理改革工作方案》,严格执行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取消、停征和免征一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二是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落实资金,已投入3.6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争取上级资金,共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1.6亿元。三是进一步完善了“助保金贷款”合作机制,上海浦发银行呼市分行、中国银行通辽分行“两个贷款平台”累计为157家中小企业发放贷款8.98亿元,其中今年65家3.95亿元。四是实施“创业就业平台建设工程”、“家庭服务业发展工程”、“重点人群就业工程”,服务非公经济发展。积极开展非公职称评选工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审核、注册、资质升级提供了人才保障。2014年非公经济组织310人取得了专业技术资格证书,2015年非公经济职称评审工作正在进行中。五是加大对非公经济的宣传。在《通辽日报》开设《创业在基层》专栏,刊发非公经济领域创业者事迹,讲创业故事,促经济发展。《通辽新闻联播》今年开设了专栏“关注非公经济”,全面报道各地非公经济发展情况和一些值得借鉴的好经验、好做法。截至目前《通辽新闻》、《午间新闻》共播出“我市加大非公经济发展”、“非公经济唱主角、坐正席”等有关非公经济新闻113条,为非公经济发展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六是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目标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工作部门年度绩效考核范围。将非公企业经营者培训列入《2015年度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着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三、亮点工作
        (一)创新载体,成立非公经济阳光服务中心
        在全区率先成立了非公经济“一站式、便携式、解难式服务平台”——非公经济阳光服务中心,并在各旗县市区推广。服务中心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建设,运营以来,服务大厅的“10区1场”共71个窗口共为全市非公企业提供各项服务6万余次,其中公益类服务3万余次,占比50%强,收费类服务项目比市场价低10%-20%。通辽市非公经济服务体系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长布小林的肯定和高度评价,上半年自治区改革办、发改委、科技厅有关领导及东部五盟市分管非公经济工作的领导率队到通辽市参观考察。6月24日,联合国环保和经济发展基金会主席米歇尔•佩斯一行也来到非公经济阳光服务大厅参观考察,并邀请大厅内企业前往法国卢浮宫卡鲁斯厅参加“一带一路”名家邀请展暨城市文化交流展。
        目前,各旗县市区的服务中心均已基本建成,实现审批和服务两轮驱动,让非公经济人士切实享受到项目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所有服务。
        (二)搭建融资平台,确保实现“四个不低于”目标
        一是加强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增强金融服务非公经济功能。积极引进和组建各类金融机构,鼓励驻市银行机构在县域设立4家分支机构,延伸服务,优化网点布局,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面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制定出台了《通辽市人民政府关于2015年金融支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融资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人民银行通辽市中心支行制定并印发了《2015年通辽市金融支持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非公经济”金融支持力度,确保实现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增量、占比和申贷获得率“四个不低于”目标。三是积极搭建融资平台,促进政银企有效对接。银监局每月对全市辖内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两个不低于”和“三率”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统计。金融办、工商联组织召开3次非公经济对接会、重点项目融资对接会和推进会,驻市9家银行机构与45家企业签约,总金额达到106亿元,目前各类项目已发放贷款54.56亿元。四是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高非公企业直接融资能力。全市有16家非公企业在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三)争取上级支持,服务我市非公企业
        工商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服务非公发展。争取到全国工商联在通辽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全国工商联小微企业经营者(通辽)培训班,来自全市的小微企业经营者、行业商会负责人近300余人参加此次培训。开展商会互访活动和招商引资工作,引导企业家参与“十个全覆盖”和“双城同创”活动。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深入基层走访企业,形成调研报告或综合全市31个成员单位和9个旗县市区情况的全面总结,较好地发挥了综合协调作用。
        截至目前全市发改部门共审批项目720个,投资规模299.54亿元,其中市本级审批项目52个,旗县审批668个。全力培植民营企业发展后劲, 加快民营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到目前为止,有70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工作。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全市发改系统争取上级预算内资金20387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8596万元。